以土地制度再改革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
以土地制度再改革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
2025-02-19 11:44:17
2025年02月19日 11:44
需要理论上、公共政策上发生一场范式转换,从原来的城乡二分转向城乡融合,即城市的土地是用来发展工业、实现城市化的,而乡村土地是用来种地保障粮食安全的,乡村和农业为城市和工业服务
2025年2月3日,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镇黄坝村产业基地与河流、公路及民居构成一幅乡村振兴u图。图:视觉中国
【财新时间·十年】回访刘守英:要用历史维度和长期视角理解当前中国经济问题
【中国改革】【财新时间】刘守英:三代农民何以立身?
刘守英:走老路稳增长,可能稳不住
刘守英:延伸农产品价值链 提高乡村经济回报率
刘守英:乡村振兴如何破局,首要问题是乡村无序
【财新网】内需不足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短板,成为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挑战。迈入2025年,“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年度九项重点任务之首,扩大内需的重要性更甚以往。
从已有的建议来看,提振总需求,不仅需要宏观政策发力,还需要财政支出更多转向民生领域,尤其是要解决进城农民工在社保、医疗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一揽子增量政策与这些方向相吻合。
这些都是相当重要的举措。此外,随着相当多农民返乡创业以及“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一系列政策推进,如何因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和返乡农民创业需求,为提升农民种植外的产业发展和壮大创造因势利导的政策环境,并大刀阔斧推进相应的改革,进而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拉动内需这块短板,无疑是根本性问题。如今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还有5亿多,这部分人在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119元。如果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得以显著提高,内需市场焕发的蓬勃生机不可小觑。
责任编辑:杨哲宇 版面编辑:许金玲
版权声明:观点频道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上诉文章及图片。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
上一篇:顺应城乡融合 变革土地制度
下一篇:气候、发展、中产:绿色转型三难困境如何破解
查看更多
金融我闻19家灵活用工平台涉虚开发票被查
民生西安中考改革:化生地三科不再计入总分
科技阿里2024年四季度收入超预期
财新周刊【封面报道】为个人化债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五大看点与三条建议
:特朗普上台,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张峥演讲: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像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思考
:2024年各地GDP陆续公布,数据背后有何玄机?
:关税促进了经济增长吗——美国19世纪经济史的启发
多家中国医院被指登顶全球学术论文撤稿率榜单
茶饮龙头蜜雪冰城启动招股 打新入场费20454港元
从减税视角出发,特朗普后续关税力度几何
香港公立医院引入生成式AI 协助撰写医疗报告
《哪吒2》绘本销售火爆 中信出版社如何开发IP周边?
金融业开启DeepSeek军备竞赛 数据安全受关注
华为尊界百万元级豪车将在5月上市 智能化能否支撑超豪华品牌?
自然科学基金委接受腾讯5亿元捐赠 用于资助博士生项目
财政部将在境外发行绿色主权债券 募集资金用于合格绿色支出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谣言信息):010-0605 举报邮箱:
版权声明:本文由华夏幸福全国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