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冷门产业地图商业+住宅综合开发商跟踪:华润置地、龙湖集团、新城控股
地产开发商,是房地产行业的核心环节,无论是上游的建材、或是下游的物业,其景气度的根源,都来自于地产开发商这个环节。所以,要研究地产行业,开发商是重中之重。
而开发商这个环节,又需要根据商业模式、股东背景,先进行分类,才能做研究跟踪。
比如,按照商业模式,可分为住宅地产开发、商业地产开发、商业+住宅综合开发,住宅地产开发商的典型案例,比如万科、碧桂园;商业地产开发商的典型案例,比如太古地产、新鸿基;商业+住宅综合开发商的典型案例,比如华润置地、龙湖地产、新城控股等。
比如,按照股东背景,可分为央企、国企、民企。
首先,为什么要根据商业模式分类?核心原因是不同的商业模式,资本投入、资本回报率,差异很大。
一是,纯商业地产开发模式,资本投入大、资本回报率低,但商场一旦运营得当,能够成为长期稳定的“现金牛”。
二是,纯住宅开发模式,资本投入大、资本回报率高,能用高负债、预售制、高周转,来增加资本回报。不过,在“三条红线”对高负债进行限制的政策大环境下,这种模式已经不具备先进性。
三是,商业+住宅综合开发模式,兼顾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是地产行业“新常态”下,将会长期引领行业发展的模式。
在该模式下,地产商既开发和运营商业地产(购物中心),同时进行周边住宅地产的开发,这样做难度比普通住宅更大,需要同时胜任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但好处有几个:1、购物中心和周边住宅有良好互动,房价能够获得有力支撑;2、开发商能拿到更低成本融资;3、避免城市周边空置住宅“死城”情况。
其次,为什么要做股东背景分类?因为股东不同,加上经营绩效的好坏,会决定融资成本的高低。
以上两种大类的差异,从经营结果角度,会直接体现在ROE和融资成本上。我们可以用两张表来浓缩:
图:地产行业不同模式资本回报率,wind
图:地产行业融资成本,东吴研究所
所以,住宅地产+商业地产综合开发,是一种追求风险与收益平衡、现金流与长期资产增值并重的开发策略,它是地产行业里“难而正确的事”,需要开发商具备强大的财务规划与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会更加适应未来的行业环境。
其核心经营难点,并不在于住宅开发,而在于商业地产和购物中心的运营,所需资本投入巨大,并且具备点位复制、时间复利累积效应,后来者极难追赶(这个行业三年只是起步,五年只能小成,十年时间也难大成)。我们以龙湖的项目盈利估算,来看购物中心的运营时间周期:
版权声明:本文由华夏幸福全国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