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发展不起来呢?
产业发展,一般由政府腾出产业园用地,通过招商吸引项目入驻,再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近些年,比较热门的如 “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航天科技.....” 等产业,虽说相关企业闺中姑娘不愁嫁,但因吃不准各地营商环境,纵然案头 “三年免税”、“土地白送” 的聘书堆积如山,却迟迟难落地。
此次会上提到 “振兴制造业” ,给招商注入新活力,也是给各地政府下 “脱单率” 指标。未来,常年空置的工业园问题能否解决?众多举棋不定的企业能否找到归宿?行业是否会出现大批红娘为之奔走?我们来一窥究竟。
首先,应该是先有园,再招商?还是先招商,再建园?等同于应该是“女追男”,还是 “男追女”?现实中,有先建园,再招商取得成功的,比如合肥;也有先搜集好项目,政府再划地建园的,比如深圳;还有苏州同步走的。可见顺序并不是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四万亿后,地方政府大量建设产业园,建设容易,但如何招商引资却成为了世纪难题。
虽说招商难,但中国有4842万家企业,从数据上来看,规模是很大的,为什么会出现园区大量空置的情况呢?
首先,企业虽然数量惊人,但其中很多都只能在当地生产,比如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这类属于 “已婚且无法改嫁的妇女” ,可以从招商池中去掉。
其次,在产业方向上,许多地方政府都会犯下直男的常规错误,不选适合的,只选热门的。对新能源、高端制造、载人航天、生物医药......这类女神产业 “趋之若鹜” ,致其门庭踏破奇货可居,而可带来税收的传统行业却无人问津。
直男的第二个特征,是以己度人。三年免税,土地半送,这些看似诚恳的招商政策在直男们的互相伤害下,竟成了常规操作。而大部分政府所忽略的,也是招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对企业的需求研究甚少。免税是好,但企业更关注的,是在此地研发能不能招到对口专业员工,生产出的商品能不能顺利运出去?比如,生物医药对冷链运输的要求极高,那当地没有机场的园区政府,又何苦在此赛道折腾?
从企业出发,政府的承诺相当于婚前,而一旦企业落地建厂,就要按照协议筹备、投资、生产,面临的是政府的诚信风险。说好的免税取消了怎么办?要建的机场延期了怎么办?诚信是个很玄幻的东西,之所以有“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一说,恰是因为被坑的企业不在少数。所以一些企业为规避风险,宁可选址创始人熟悉的地方,比如注册地或老家,而非政策蕞优厚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业性的问题,限制了招商在产业发展领域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动性:
那么,一般来说,为产业园做招商的主体有几类:
开发商负责产业园建设的同时,也承接一些招商指标。不过,除华夏幸福等少数几家早期积攒了较强招商能力的地产商外,大部分开发商都更习惯拿地做项目,在招商指标的完成上差强人意。
招商中介代理机构,通常是具备一定专业能力,或通过信息优势,或通过行业资源,能帮政府或开发商定位到合适的企业,进一步和企业牵线搭桥,并促成招商落地的服务商。
近些年,越来越流行地方政府亲自下场干招商,尤其是“合肥模式”的爆红,各地纷纷效颦,各种形式的招商驻京办,各地企业商会渗透,各种融资渠道的政府产业基金,都进入政府招商的工具箱。这几大主体里:开发商已逐渐淡出。政府的能力和诚意千差万别。蕞为市场化的代理结构也做得不咋样。招商代理机构分类:
要成为招商代理机构,至少需要两个优势:一是企业资源,二是营销能力。
在企业资源方面,代理机构通常声称有几十万,甚至上千万企业资源,但其中有多少是真实的,不得而知。就算花大力气建立及储备了企业资源库,为保持这个库信息的准确与活跃,还要不断有资金和人员维护。
营销方面,因为招商代理的甲方通常是政府,对服务速度要求很高,而快销主要依靠的就是营销。但是,企业对厂房定制化的要求之高,令产业项目的营销比标准化住宅难得多,要在短时间内为政府招商,就需要强大的营销力,甚至是忽悠能力,和乱点鸳鸯谱的心理素质。
优秀的招商代理机构需要专业的团队,配合策划、推广、文案、设计、市场、销售等部门分工合作,无缝链接。接到新项目,马上组建团队,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市场调研、项目定位、产品包装、营销推广。目前,除了海外几大巨头的写字楼招商做得不错,一般产业园的招商,还在散点化发展,未成气候。
三、政府自己下场,效果会更好吗?
政府自己下场招商,一是规避了信息不对称,二是顺带还能做点投资。效果会更好吗?
从结果上看,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好的如同合肥靠招商逆袭,差的只是搞出一堆无所事事的招商办。我们先看看优等生合肥的逆袭之路,数据如下:
近10年来合肥实现GDP 214%的增长,增速在大中城市中排名头部
合肥GDP排位从2011年的第39位提升到2021年的第19位
《科学》杂志评选中国2021年10大科技突破,合肥独占3项
合肥是4个综合性国家科研中心之一,拥有首批国家实验室
2021年合肥平均每天诞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户
这些耀眼的成绩背后,蕞大助力就是招商。在招商方面,合肥政府采用了三套打法:产学合作、龙头效应、产业聚集。
招商,尤其是高端产业的招商,企业的一大考量,自然是在当地能招到员工。这点,合肥的高校资源造就了天然优势,如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学等......尤其是中科大的领头羊作用。60年代中苏交恶,中央为分散科研力量让中科大从北京迁往合肥,意外成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招商利器。
中科大的理工科全国排前三,拥有54位院士及1600余名正副教授,在合肥当地设立的多座国家级实验室,较典型的有量子通讯领域的国盾量子,还有诸多校友创办的企业,比如科大讯飞、恒烁半导体等,这些都是 “不用招的商” 。
有了高校加持,合肥政府也没想躺赢。吸取过往如“973计划”、国家科研基金的经验和教训,科研成果只有从实验室走出来,才不会只是期刊论文和数据。
鉴于此,合肥在搭建高校创新平台,推进成果转化这方面,花足了力气。近十年来,合肥政府拿出140亿元财政资金与国内21所高校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提供科研成果转换服务,这包括:派出4个科研转化专班,寻找可以产业化的科研项目;给予创业津贴,出资5亿设立专项种子基金,投资早期项目;主动帮助解决行政审批等问题;通过政府采购、创设应用场景、介绍产业链下游伙伴加速应用等。
是否重视人才,不把人才当人口,或是地方房价的接盘侠,这是招商对政府的灵魂拷问。
说到龙头,什么是产业龙头?为什么要招龙头企业?如何招才对?这渗透了政府对产业逻辑的深刻理解。
从合肥招商全球蕞大显示面板生产商京东方为例,可以看出,合肥政府眼中的龙头,并非热门赛道,并非是如日中天、睥睨天下的资本宠儿,往往可能是落寞的,处于危机中,不被看好的孤胆英雄。
合肥招商京东方的时点,京东方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过度投资液晶显示赛道,导致05-06两年亏损34亿,07年受益于液晶面板涨价短暂盈利后,08年又因为金融危机,再次陷入亏损。
从散户思维来看,京东方绝对不是好项目,所以当时京东方的股价也跌得一塌糊涂。但招商看的是长期,是行业的兴衰,企业的地位,以及对上下游持续的影响力。
于是,合肥政府除了以优惠的价格和政策引进京东方,还拿出90亿直接投资,并支持京东方取得银行贷款。同时,合肥为京东方紧急修建发电厂,对接市内的偏光片、薄膜等产业链上游资源,又帮其对接合肥本地家电生产企业,为液晶面板打开销路,搞定下游市场。
而京东方给合肥带去的产业拉动效应是巨大的,上游产业链纷纷落地合肥,不负当年之恩。
产业聚集不是拼盘式的人为拼凑,而是基于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将一种类型或一个链条上的企业攒在一起。
京东方落地合肥之后,所需的大部分材料均可在合肥本地采购,但显示芯片需要从上海采购,这引起当地招商局的关注,开始考虑是否要引入晶合集成,降低京东方的采购成本。
同时,如果引入芯片代工企业落地合肥,还有可能吸引到从事设计、封测等芯片上下游的企业,这便是独立于京东方的另一条产业链。于是,合肥国资2015年起投资53.14亿,持有53%股权,招商台湾晶合,成为其头部大股东(该公司当前估值380亿,合肥国资获利约148亿)。
看到晶合集成,看到芯片,我们自然认为这是高科技企业。但这家企业是芯片中的热门吗?并非如此。其中的选择渗透了合肥政府的智慧。
晶合集成并没掌握芯片行业的尖端技术,其芯片电路宽度90纳米,在手机和电脑芯片领域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只能满足显示芯片等低集成度的场景,算是芯片领域第三梯队的企业。
但恰恰这样一家公司,却能完美满足京东方的成本控制需求:显示面板需要搭配DDIC显示芯片,且所需数量与分辨率和屏幕大小成正比,京东方为节约成本,选用90nm以上成熟制程,避免了在芯片投入上的浪费。
可见,合肥的招商,不是追风口,甚至也不是赌风口,而是实事求是,保底思维,找出适合自己和适合当地企业的,先保证了生产,未来潜力看缘分。这就是务实精神。
近些年,招商已经被奉为玄学,慷慨给出产业政策、花大力气构建产业链、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为何还是难以招到心仪的企业?合肥被捧上神坛,恰是因为各地政府对产业发展已经失去信仰不知所措。
现实中,“天时、地利、人和” 缺一不可,就算合肥自己,也很难复制出另一个合肥。而招商成功的路径其实不止一条:青岛利用深水港物流优势,东莞、固安、昆山围绕都市圈优势做产业发展,也都一样做成了。面对大量同质化招商服务,苏格拉底所说的 “认识你自己”,才该是万事万物开始时的样子。
作者简介:花楹,投资果盘专栏作者,先后毕业于JHU、MIT。公众号致力于中立客观的宏观经济分析和探讨,并汲取一些对大家有用的投资建议。
关于文中观点探讨,欢迎添加微信:gh159276
版权声明:本文由华夏幸福全国厂房土地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